幽谷中的兩岸風景

[最後編寫日期:2018/04/12]

 (朱玉芬攝)

癌症病人的創傷後壓力與創傷後成長

癌症病人經過死蔭幽谷之後,當被問到 : 「走過癌症,你經歷了甚麼?」這樣的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喋喋不休地應答的。因為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洩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那些痛苦已經內化成為他的力量。死蔭幽谷中兩岸的風景是不容易一言說盡的。……

文 / 鄭春鴻

    生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種體驗。許多大智者都是在一次次生命的 重創與瀕臨死亡的絕境之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有人身體生病;有人心靈生病。人們能隱藏心靈的病痛,但侵襲肉體毀壞官能的疾患卻是掩蓋不住的。不但掩蓋不住,因為身與心是相連的,身體疾病似乎康復了,心靈的創傷卻難平撫。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指的正是這種狀況。它是一種焦慮症。當人遇到極度可怕或危及生命的情況後,可能會患上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與諸如戰爭,性和身體攻擊,自然災害和嚴重事故等創傷性事件有關。但它也會影響有癌症病史的人。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之一的新診斷患有乳癌的女性患有PTSD。

PTSD的症狀: 夢魘、內疚、恐懼、憤怒

    可能引發PTSD的癌症病人發生的情況包括:被診斷患有這種疾病;晚期癌症的診斷;痛苦的測試和治療;疼痛來自癌症本身或其他身體問題 ;知悉檢測結果;長期住院或治療。

    患癌症或癌症倖存者的人有焦慮感,例如擔心,恐懼和恐懼,這是正常的。然而,如果這些感覺沒有隨時間消失,卻持續惡化或影響日常生活,那麼它們可能是PTSD。

     PTSD的其他症狀包括:夢魘;避免會帶來不好記憶的地方,事件,人物或事物;內疚,絕望或羞愧感強烈;睡眠障礙或集中注意力障礙;恐懼或憤怒的持續感覺;對過去令人愉快的活動和關係失去興趣;自我傷害行為,如毒品或酗酒;出現可怕或不希望發生的想法;感覺情緒造成困難。

PTSD的危險因素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會發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其他人則沒有。某些因素可能會使病人更容易發展為障礙,包括診斷時年齡較小。一項研究發現,兒童癌症的倖存者 - 尤其是那些持續時間更長,治療計劃更強的病人 - 患PTSD的風險增加。另有人發現,近20%的嬰兒和學齡前兒童患有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似乎也更常見於:在被診斷患有癌症之前曾患過PTSD或其他心理健康狀況的人; 少數族裔婦女;壓力水平較高的人群;用激烈方法來應對壓力的人,如毒品或酒精;受過較少正規教育的人;低收入或沒有收入的人;單身的人。

    而另一方面,有些癌症病人或癌症倖存者的人發生PTSD的可能性相形之下是較小的,他們通常是: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正確的信息是關於癌症的階段;與醫療團隊的成員保持良好的關係。

PTSD V.S護理人員及家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會影響護理人員或家人。了解到所愛的人患有癌症,看到心愛的人痛苦,並且遇到醫療緊急情況是創傷性事件。而且他們可能會在治療期間或在病人存活多年後導致PTSD症狀的發展。一項研究發現,近20%有青少年癌症倖存者的家庭有一位正在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家長。研究還指出,接受癌症治療的兒童的父母發生壓力相關症狀是非常普遍的。

PTSD的癌症病人需要接受治療

    每個人的PTSD症狀都不一樣,可來可去。症狀通常在創傷後3個月內發生。但它們也可能發生在幾個月甚至幾年之後。如果您遇到任何這些症狀並持續1個月以上,就必須諮商您的醫生或您的醫療團隊尋求協助。

    患有PTSD的癌症和癌症倖存者需要接受治療,因為這種疾病可能使他們無法獲得必要的檢測,癌症治療或後續護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會增加一個人發展其他精神,身體和社會問題的風險。這些可能包括抑鬱症,酒精和藥物濫用,飲食失調以及失去關係和就業。

治療PTSD : 心理治療、藥物、支持團體

    PTSD是可治療的。哪種治療效果最好則取決於不同人的具體症狀和情況。以下列出常見的治療方法,這些方法經常合併一起進行。 

心理治療: 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交談,如諮商師,他有治療PTSD的經驗。一些輔導員專門幫助患有或已患有癌症的人。治療可以一對一或在小組中進行。一些健康保險公司支付一部分治療費用。

藥物: 抗抑鬱藥和抗焦慮藥可以幫助治療PTSD症狀,如悲傷,焦慮和憤怒。藥物經常與心理治療結合使用。

支持團體:支持團體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癌症的情緒方面。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分享經驗,並從面臨類似情況的其他人那裡學習。 研究指出,支持團體可以幫助癌症病人減輕壓抑和焦慮,並變得更有希望。但是你痛苦的時候,很容易感覺別人的歡樂;你歡樂的時候,卻未必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支持團體的成員也是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與歡樂,支持團體運作的時候要小心,有時也會造成彼此的傷害。

創傷後成長不只「回彈」以前的功能

    PTSD毫無疑問地,是痛苦的一部分。但是,痛苦也可以成為積極的個人變化的來源。這一概念深深紮根於許多古老的思想和傳統。但試圖解釋它的科學研究是相當新的。研究指出,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個人的積極生長報告,比精神疾病更常見。

    有些人可能會在經過足夠的時間之後才發現,通過或患有癌症的生活有助於他們的生活發生一些積極的改變。因為壓力大、可怕的經歷而產生的積極的生活變化被稱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研究人員指出,創傷後成長與「恢復力」並不相同。它不僅只是彈性「回彈」或返回到他們以前的功能水平。更進一步地,創傷後成長是指引導某人積極面對人生的個人變化。

走過癌症,你經歷了甚麼?

    任何一個人對痛苦的承受力總是有限的,一旦超負荷,再堅強的人也會垮掉。苦難之為苦難,正在於它撼動了生命的根基,打擊了人對生命意義的信心,因而使靈魂陷入了巨大痛苦。但是,經歷苦難往往會有獎賞。什麼是「創傷後成長」?與重大生命危機或創傷事件的鬥爭之後,人生經常會產生積極的變化。儘管我們創造了「創傷後成長」這個術語,但人們可以通過與生活挑戰相遇來改變人們的想法,有時候這種想法有積極的方式,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主題出現在古老的精神和宗教傳統,文學和哲學中。什麼是合理的新的是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心理諮商師,學者在臨床實踐和科學考察的其他傳統的系統研究。痛苦雖然往往可怕,但它是深沉的。它可以從你心的深處激發出一些真的和美的東來。人生經驗是人付出痛苦、代價得到的東西,未經憂患的人們是不願聽和不理解的。

    癌症病人經過死蔭幽谷之後,當被問到,「走過癌症,你經歷了甚麼?」這樣的問題時,他們往往不會喋喋不休。因為知道痛苦的價值的人,不會輕易向別人洩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親近的人。那些痛苦已經成為他的力量。死蔭幽谷中兩岸的風景是不容易一言說盡的。

個人成長類型

    人們在應對癌症時可能會經歷不同類型的變化,包括:  

改善與他人的關係: 與癌症生活在一起可能會增加與家人或朋友的親近感或親密感。它可能更容易與其他曾經有創傷事件的人,尤其如病友聯繫。

新的生活經歷: 患有癌症可能會改變你的優先事項,導致你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你可能會有動力去改變職業,克服恐懼,或實現人生目標。

對生活更大的欣賞: 癌症倖存者可能會更加關註生命價值或新的死亡脆弱感。這種意識可以幫助你以新的方式欣賞世界。

個人力量感: 與癌症生活在一起可以幫助你增強精神力量和賦權感。你可以為你的成就感到自豪。

精神發展: 中國作家史鐵生在《我二十一歲那年》裡說:「危臥病榻,難有無神論者。」一些患有癌症的人發現他們對實踐宗教或增加日常生活的精神深度越來越感興趣。

    生活的道路,常常需要兩手著地爬、滾、攀、掙扎、搏鬥。創傷後成長並不意味著你已經完全克服了癌症帶來的壓力和其他感受。成長和苦難可能同時發生。事實上,大多數報告創傷後成長的人,也報告說他們有掙扎。

    創傷後成長,並不十分普遍,更多人得了癌症之後,心靈上並沒有提升,等於白白受了身體上的苦痛。研究指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擁有這種經歷。那些通常願意接受新體驗,並保持前景樂觀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受益。它也可能有助於處理創傷,擁有強大的支持網絡,並適應生活中的挑戰。

不快樂而積極的日子,常使人像「精神警察」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沒有歡樂,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因此,創創傷後成長不是單單使自己活出積極的人生,更要活出快樂的人生。不快樂而積極的日子,常常會像一個「精神警察」一樣,無時無刻不在監視家人是否與他過著「積極的人生」,反而造成周遭人的不悅甚至不小的痛苦。家人走過癌症,與他同在一個屋簷下的人,對此一定印象深刻。

    為了促進個人成長以應對癌症病人的挑戰,請考慮從以下方面:  

減少焦慮: 美國心理學家E•弗洛姆的《佔有或存在》說:「在現實中,沒有信仰的人就會變得沒有生機,沒有希望,內心深處焦慮不安。」找到減少焦慮和緊張的方法,例如使用放鬆技巧,定期鍛煉或與支持性朋友交談。

紀錄你的經驗: 黎巴嫩哲學家紀伯倫在《先知》裡說:「讓今日用回憶擁抱著過去,用希望擁抱著將來。」回憶,是一種力量。用日記 或與朋友或家人交談是處理和理解創傷事件的方式。

恢復安全感: 權勢、財富,也許可以給人某種限度內的安全感,但人的真正的安全,卻在於靈魂的平靜和野心的免除。為了感到更安全,有些人可能需要與心理健康工作者(如諮商員)交談。其他人可以通過與牧師或精神顧問交談來找到安全感。

與他人聯繫: 與一群走過類似路徑的人交談可以幫助你以新的方式看待你的癌症旅程。詳細了解支持小組。

創建一個創傷後生活視野: 英國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說:「我們的生命是無止境的,正如我們的視野是沒有界限的一樣。」透過想想自己從生命的經歷中學到了什麼。然後思考如何為更充分的生活制定計劃。
 

TOP
Copyright ©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台灣 台北市北投區立德路125號 電話:(02) 2897-0011 / (02) 6603-0011